网址:www.dl48.cn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解放广场2号
电话:0411-84642655
《我们如何思维》读后感
“我们怎样思维”以及“我们怎样发展我们的思维”一直是教育学所关心的问题。赫尔巴特是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提出教育中的思维训练问题,重视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自由想象”中发展思维,在教育史上尤其在教育学研究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的思维程序,建立了科学的思维的雏形。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杜威在批评以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构建其“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将科学的思维概括为暗示一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用行动检验假设等“五步思维”。在两种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中,不但都将培养学生的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使命,而且共同的意见是以“假设一检验”的方式实现“问题解决” 。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从明了到联想,是一个进人“新旧知识相遇”的过程。赫尔巴特所说的“明了”,是专心地注意某种个别的事物 “静止的专心,只要是纯正而明确的话,是能够看清楚各个事物的。 ”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个别事物,教学速度必须放慢一些并尽量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小步骤。“开始学习的人只能慢慢地前进,以最小的步伐前进则最为稳妥;他必须在每一点上做必要的停留,以便能确切地理解各点。在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完全集中在一点上。因此,对于最初阶段的教学来说,教学艺术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知道应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极小的组成部分,以免不知不觉地跳跃了某些部分。”他讲的“联想”,是将眼前的个别事物与经验中另外的事物(原有观念) 联系起来考虑,“当每一件相似的事物在人的回忆中重新呈现整体—同类体时,人总是只能在新的事物中看到旧的。”而在新旧事物的相互观照的过程中,联想起了作用,“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个专心活动,这就把各种表象联想起来了。想象徘徊在各种联想中间,品尝着每一种表象的混合体,只是舍弃无味的东西。 ”赫尔巴特将这种从明了到联想的心理活动称为:“专心”。“专心”是思考眼前的事物与先前的事物(经验) 之间的联系,而一旦将眼前的事物与先前的经验联系起来,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心中已经产生了某种关于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假设”。赫尔巴特讲的“系统”是针对初步形成的新旧事物联系(假设) 进一步检查,使新旧事物处于恰当的位置。按照赫尔巴特的说法,“它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一种丰富的省思活动产生的最好的次序叫做系统。”也就是说,,在“联系”中,学生只是初步形成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在“系统”中,学生进一步考察“联想的前后一贯次序”。他可能由此而“理解”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对新旧事物的联系将更“清楚”:“不清楚各个事物也就没有系统、没有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关系不存在于混合体中,所以只存在于既分开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赫尔巴特讲的“方法”即“应用”(或练习),比如作业、写作与改错。赫尔巴特认为“学生通过作业、自己写作与修改可以得到方法的思考练习。”人们容易理解练习的种种作用,比如练习就是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原理去解决类似的习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但在赫尔巴特看来作为应用练习的“方法”的真正价值乃在于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抽象,“因为这里可以表明学生是否正确地把握主要思想,同时表明他是否能在附属的事情中看出这种主要思想来,,从而也就表明他能否应用它们。”显然,“在附属的事情中看出主要的思想”也就是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重复验证对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假设)。赫尔巴特将系统与应用一起视为“审思”活动,它是由明了一联想构成的“专心”活动的延续。他认为教学的步骤应该是一个从专心到审思的过程,“专心活动应当发生在审思活动能够之前”必须使两者尽可能地相互接近而审思又可变为新的专心专心与审思必须交替进行。
科学的思维”的正式提出赫尔巴特的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显然对杜威发生了影响。也许正是受了赫尔巴特的影响,杜威把自己关于思维过程的理论也概括为三要素:事实、暗示过程和事实间的实在联系。并指出,任何方法,均有:一、特殊事实的认识。二、合理的概括。三、应用与证实。后来杜威进一步提出“五步思维”,他称之为“反思性思维”也称之为“科学的思维”。杜威的“五步思维”在教育史上具有经典的意义,为后来的教育研究者作为“五步教学”或“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五个步子广泛引用。“五步思维”的第一个阶段是“暗示”。当我们面临某种困境时,关于种种可能的行动方法的“暗示”也就随之出现了。思维总是起源于疑惑、迷乱或怀疑。疑惑、迷乱或怀疑出现之后,人们不得不提出某种暗示,暗示就是“制定某种尝试问题的办法,考虑对问题作出某种解释”。手头拥有的资料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它们只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暗示。暗示从何而来呢? 它凭靠人们以往的经验和可供自由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储备。如果没有某些类似的经验,那么,疑难终究是疑难。第二个阶段是问题就是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假设”。假设其实是对前面暗示的修正。先前的暗示是自发出现的,它自动地出现于人们的心头—忽然跳出,忽然出现,如同人们所说的“掠过心头”。第一个暗示的出现并没有受到直接的控制,它来自来,去自去,如此而已。第一个暗示的出现也不含有什么理智的性质。只有将暗示与实际要解决的困难联系起来考虑,随着对问题的洞察和理解,逐步改正、或扩展原来发生的暗示,这种暗示就变成确定的推测,用专门术语来说,这种暗示就称为假设。第四个阶段是“推理”。就是对一种概念或假设从理智上加以认真的推敲。第五个阶段是“用行动检验假设” 。即精心布置观念或假设要求的种种情境,从而审视这种观念的理论解释在实际上是否有效。如果试验的结果同理论的或推论的结果一致,如果有理由相信只有这种情境才能产生这种结果,那么,这种认识便强而有力。如果没有相反的事实表明要修正这种结论,那么,这结果就是可信的。
陶玉婷(语文组)